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
道者也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

上天賦予人的本質叫做本性,依順著本性去做叫做道,修明各種道的措施叫做教。
這個道,是我們片刻不可離開的;可以離開的,就不是道了。

※天命之謂性——
朱注:「命,猶令也。性,即理也。
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,氣以成形,而理亦賦焉,猶命令也。
於是人物之生,因各得其所賦之理,以為健順五常之德,所謂性也。」

意謂:人的本性是天所賦予的。
就是說宇宙萬物的性,都是自然而有的,此即天性﹔
此天性中有其自然之理,亦即是天理。


※率性之謂道——
朱注:「率,循也。道,猶路也。
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,則其日用事物之間,
莫不各有當行之路,是則所謂道也。」

意謂:遵循人性之自然,使其對於日用事物,皆能合於當然的規范,就是人生的大道。
就是說能遵循天賦之性,亦即是合乎自然之理,這就是人生的當行之路。


是故,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,恐懼乎其所不聞。
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


所以,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謹慎,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懼。
沒有比隱暗處更暴露的,也沒有比細微事物更顯著的,所以君子在獨處時特別謹慎。
(最隱暗的看不見的地方,也是最容易發現的。最微細得看不見的事物,也是最容易顯露的。)

※莫見忽隱——見,通「現」。

喜怒哀樂之未發,謂之中;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
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
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


喜怒哀樂的情感在沒有發動前,叫做中;發動後都合乎節度,叫做和。
中,是天下事物自然的本體;和,是天下事物共行的大道。
能夠完全達到中和的地步,天地便可安居正位,萬物便可順遂生長了。

※中節——合於節度,無過無不及。

《新譯四書讀本》劉振強/三民/民90
中庸今注今譯(二)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懶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