哀公問政。子曰:「文武之政,布在方策。
其人存,則其政舉;其人亡,則其政息。
人道敏政,地道敏樹。夫政也者,蒲盧也。
故為政在人,取人以身,修身以道,修道以仁。

※方策——典籍。方,木板;策,竹簡。

魯哀公問治國之道。孔子說:「文王、武王施政的方法,都記載在典冊上。
只是他們在位時,這種制度才能施行,他們死了,這種政治制度也絕廢了。
做人君的法則,在於使政教推行快速;利用土地法則,在於趕快從事種植。
仁人施政易見成效,就如同地上快速滋長的蒲葦一樣。
所以為政之道在於得到人才,選取人才有賴於自身的修養,
修身必須依據天下共遵的法則,修道要依據仁慈博愛。

仁者,人也,親親為大;
義者,宜也,尊賢為大。
親親之殺,尊賢之等,禮所生也。

故君子,不可以不脩身。思脩身,不可以不事親。
思事親,不可以不知人。思知人,不可以不知天。


※親親——愛其親也,第一個親為動詞。
※殺(ㄕㄞˋ)——等差也。
※人——人性(本善)。


所謂仁,就是人性的表現,其中以愛自己的親人為最重要。
所謂義,就是合宜的行為,其中以尊敬賢德的人最為重要。
親人之愛有親疏之差別,尊重賢人也有分等級,禮就是由此而產生的。
(略)

天下之達道五,所以行之者三。
曰:君臣也,父子也,夫婦也,昆弟也,朋友之交也。
五者,天下之達道也。
知、仁、勇,三者,天下之達德也;所以行之者,一也。


※達道——天下古今所供由之路。
※達德——人人應有之德性。
※一也——朱注:「一則誠而已矣。」


天下人人所共同履行的倫理有五種,用來實行的德性有三種。
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兄弟、朋友的交往。
這五種就是天下所共同履行的倫理。
智、人、勇,這三樣就是天下人所共有的德性。
用來實行的,只是一個「誠」字而已。

或生而知之,或學而知之,或困而知之,及其知之,一也。
或安而行之,或利而行之,或勉強而行之,及其成功,一也。

※困而知之——勤學苦行後而知。
※安而行之——安然自得而行。


這種道理有人生下來就知道,有的人經過學習才知道,
有的人要下苦功才能知道,等到明白以後,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樣的。
有的人安然自得的實行,有的人為榮名利益才實行,
有的人必須費很大的力氣才能實行,一旦做成功了,結果都是一樣的。

子曰:「好學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恥近乎勇。」

孔子說:「喜歡研究學問便接近智,努力行善便接近仁,知道羞恥便接近勇。」

知恥者,能拒絕羞恥事,不做羞恥事,諸惡莫作,故近乎勇;
如果能再接再勵,為所當為,眾善奉行,即是真『勇』者也!


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;
言前定,則不跲;事前定,則不困;
行前定,則不疚;道前定,則不窮。


※豫——事先準備。
※跲(ㄐㄧㄚˊ)——絆倒。


任何事情預先有了準備就能成功,沒有準備就注定失敗;
說話事先準備,就不至詞窮理屈;做事先有準備,就不會發生困難;
事前計劃先有定奪,事後就不會悔恨;做人的法則能夠事先決定妥當,就不會行不通。

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。
有弗學,學之弗能弗措也;有弗問,問之弗知弗措也;
有弗思,思之弗得弗措也;有弗辨,辨之弗明弗措也;
有弗行,行之弗篤(ㄉㄨˇ)弗措也。

※審——詳也。
※弗措——措,棄置也。


(要勉力做到成的地步,)
必須廣博地學習,詳細地請教,慎重地思考,明白地辨別,切實地力行。
除非不學,要學而沒有學會,則絕不放棄;除非不問,要問而沒有問清楚,則絕不終止;
除非不想,要想而沒有想出道理,則絕不終止;除非不分辨,要分辨而沒有分辨明白,則絕不放棄;
除非不實行,要實行而沒有切實做出成績,則絕不終止。

人一能之,己百(ㄅㄛˊ)之。人十能之,己千之。
果能此道矣,雖愚必明,雖柔必強。


別人學一次就會了的,我就學他一百次;別人學十次就會了的,我就學他一千次。
如果真能照這樣子去做,雖然很笨,也會變得聰明;即使再柔弱的人,也會變得堅強。

學習,不斷地學習,可以改變任何習性,甚至改變任何人!

《新譯四書讀本》劉振強/三民/民90
《中庸》菁華白話解
經典釋義(全文)

*本篇為擷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懶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